〈建橋修路捐款立碑序〉
西貢南山洞,1963年立。

什麼是碑銘?

碑銘指的是刻鑿在石碑上的符號、圖案和文字。人們往往喜歡以實物紀念某些對社會重要的人、事和物,除了雕像、刊物等外,石碑也是其中一種常見的媒介。

在香港可以找到的石質文物有很多不同種類,包括界石、石像、石雕,以至是鋪設古道的石板等,這些文物各有特別之處,各自都可以為歷史學家提供很多不同的珍貴資料。

香港常見的石碑材質,主要是板石、雲石(大理石)、麻石(花崗岩)以至水泥等,隨建造時代、石板性質和建造者財力等各有分別。其中水泥因製作簡單、成本低廉,在二十世紀成為十分普及的石碑材料。然而,水泥並非耐用物料,在戶外的水泥石碑經過日曬雨林,往往在二、三十年內就會開始出現龜裂、剝落等情況,使碑文變得難以閱讀,更顯保育工作之迫切。

船灣近涌尾問路石
「右往烏蛟田東和;左往鹿頸深圳圩」

石碑的種類

在不同時代的香港,人們豎立石碑有很多不同目的。最為隨處可見的一類,當屬宗教性質,例如是放在路口的泰山石敢當,或放在曾有人死於非命之處的南無阿彌陀佛碑,都是以鎮邪擋煞為目的。不過,放在路口也不一定是石敢當,問路石也會出現在路旁或分岔口,充當古時的路牌。當然,也會有單純指示地名的石碑。

但文字較多的,始終是記事石碑。這些石碑之中,佔最多的種類是捐款碑,通常是人們用來紀念社區內重要建設的修葺或落成,例如是祠廟學校、道路橋樑等。銘文的內容,則多會記載工程的緣起、所花費的資金,以及參與籌款者的姓名。

除了捐款碑外,也有一些石碑記載社區裡的糾紛。古代人們將糾紛帶到公堂之上,打過官司後,官府往往便會將案發過程、雙方理據和判決結果刻成石碑,而且雙方一式兩份,各自存證。

〈公立大奚山東西涌姜山主佃兩相和好永遠照納碑〉
東涌侯王廟,1777年立

石碑為什麼重要?

相比起其他石質文物如界石等,石碑提供更多直接的文字資訊,為歷史學家提供非常豐富的史料。這些石碑所記的內容通常都是鄉村層級的事務,往往是官府的紀錄所不能見。這些石碑去除了官府的統治視角,為我們提供了在地了解人們日常生活的角度。

例如是記載鄉村糾紛的石碑,這些官司雖然是在官府打,但對縣官來說不是什麼大案,也不見得會有詳盡記錄,但寫在石碑上的來龍去脈卻能幫助我們釐清鄉村之間的社會肌理和政治脈絡。又像捐款碑,上面寫着捐款者姓名、捐款銀碼(以至幣值)、捐款者來自哪裡,都可以告訴我們那個時代社會之中的人際網絡,而且這些網絡有時還會延伸到海外。

除了文字外,和所有文物一樣,石碑的材質、出土位置甚至是座向,都能為歷史學家提供資訊。這方面最明顯的例子自然是充當古時路牌的問路石了。